玄界小说网 > 仙侠小说 > 古侠记 > 自 序

    撰侠之感悟

    游侠,是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据考证,游侠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随着社会发展,首先产生了“游士”阶层;以后文武分流,文者成儒,武者为侠。春秋至秦汉,各国养士风起,故游侠炽盛,对社会影响较大。在我国,“侠”存在了两千多年。

    人们对“侠”一直有不同看法。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司马迁。韩非子反对侠,他说:“侠以武犯禁”。司马迁赞赏侠,认为:“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不难看出,按按照司马迁的意思,所谓“侠”,是指站在统治者对立面,为百姓伸张正义,乃至不惜牺牲自己,以武犯禁的一群人。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具有“言必信,行必果”、“轻生死,不矜不骄”等高尚品质。所以,游侠与那些“朋党比周,设财役贫,豪暴欺凌孤弱,姿欲自快”者,是根本不同的。用现代的话说,游侠不是“黑社会”。

    的确,在封建社会里,任侠有一定正当性。那时候,法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皇帝金口玉言,他的话就是法。尤其西汉之初,继承秦法,非常严苛,且重用酷吏,百姓常受欺凌而无处伸冤。这就是司马迁所说“人有旦夕缓急”。这时候,受害者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就企盼侠为他们主持公道。任侠不论当与不当,统治者都认为他们危及自己的统治,故坚决镇压。在一定意义上说,侠是旧社会的叛逆者,任侠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必须指出,侠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阶段性。当真正进入民主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对任何犯罪活动,都不允许以侠代法,而必须由司法部门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处置。侠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也就没有侠这种社会角色了。明末陈子龙说:“人心平,雷不鸣;吏得职,侠不出。”就是这个道理。

    侠文学,特别是游侠历史小说,是对侠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记忆,目的是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比如,侠的阳刚之气。我们的远祖曾是强悍、尚武的民族;否则,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今天,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倘若阴柔有余,没有民族的血性,或者文盛武衰,象南宋那样,即使经济、文化再发达,也有亡国之忧。

    在市场经济中,“重然诺,讲信用”的品德,仍不可或缺。做人正直,热心助人,见义勇为,谦退廉约,尤其应该发扬光大。当下,唯利是图、贪污腐败相当严重。钱是多了,人心冷漠了。这种现状令人焦虑,为了民族的未来,“侠义精神”绝不应失传。

    为了这个目的,我开始写作《古侠记》(又名《大汉游侠传》),至成书用了整整十七年。即将付梓,终觉心血有偿,实现了“补太史公缺憾,圆张恨水夙愿”的目标。

    司马迁曾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全文2528个字,除朱家、田仲、剧孟和郭解有简短介绍,其余30多位游侠只有姓名。为了弥补缺憾,本人花费大量精力,收罗了整个《二十四史》中全部游侠的资科;又从《太平广记》等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钩沉稽考,网罗遗佚,收集了上起春秋、下迄清末,几百位侠客的事迹。经过去粗取精,熔裁入书,这才有了百万字的作品。

    本书创作过程类似于《水浒》,即:取材于史书记载、笔记小说、民间传说和文人加工。本书借鉴良多,如果尚有可取,我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没有他们的劳动成果,也不会有本书问世。1957年还珠楼主(真名李寿民),创作了中篇小说《剧孟》,先在上海《新民晚报》连载,共7万字,有董天野插图数十幅;不久出版了单行本。那时我13岁,在书店站着把它看完,终生难忘。直到55年后,在网上购得一册残本。我还找到原报纸,复制了全部插图。这书篇幅虽小,于我起了领路和借鉴作用。可惜两位先生已作古半个多世纪,特述此事并附插图,以表深切的纪念。

    张恨水先生是现代小说大家,他的作品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在晚年指出:“倘若真有人能写一部社会里层的游侠小说,这范围必定牵涉得很广,不但涉及军事政治,并会涉及社会经济,这要写出来,定是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的大著作,岂但震撼文坛而已哉?我越想这事越伟大,只是谢以仆病未能。”我写《古侠记》的想法,恰与张先生不谋而和。

    小说毕竟与史书不同,既要遵重历史,又要有文学性。我的办法是虚实结合,即:“大处实,小处虚;重细节,不抵牾;有缝隙,做演义。”凡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时空安排、社会风俗等,均依史所载。生活细节尤要重视。比如,官职设置、军队种类、衙署名称、田亩制度、物价水平、货币流通、衣食住行等,都要有依据。写县衙牢狱,要了解它的布局,哪里有水井,何处祭狱神。司马迁晚年任中书令,在尚书台办公,地点在未央宫宦者署,离武帝起居处只有几步远。袁盎死后薄葬,用得是瓦棺,陪葬一面铜镜。当时黄金、白银和铜钱通行,一斤黄金值万钱;云南昭通产的“朱提银”成色最好,折1580钱。当时马贵,买一匹马万钱,一石粟百钱。寻常百姓穿本色葛布衣衫,故社会底层称“布衣”。普通百姓一日两餐。尚无蒸馏酒,酒的度数低,酒熟了不能久存,否则要变酸。喝茶要与桂皮、姜丝同煮。没有桌椅,进门要脱鞋,席地而坐。光着脚向主上跳舞,是一种礼节。当时的裤子是开裆的,叫胫衣或袴,要用袍服遮挡。居室跪坐,不能伸开腿箕踞,露裤裆是不礼貌的。再如古人与今人的性格有许多不同。汉时人活泼豪放,喜欢饮酒放歌,重名节而轻生死。因此有的侠客,为名而宁愿舍命。还有戏法、幻术、赌博、斗鸡、蹴鞠等。这些细节,如鸿泥雪爪,散见于史籍的字里行间,需要把它们采撷出来。

    幸好我有准备,几十年间,陆续收藏了《风俗文化史纲》、《汉魏制度丛考》、《竹书纪年》、《正史西域传要注》、《汉代长安词典》、《中国服装史》、《中国饮食史》、《中国全史》(含茶酒、武术、人口、流民、帮会、间谍、丧葬、赌博、名城等多种史料)、《古今刀剑录》、《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域历史地理》、《三辅皇图》、《西安的考古资料》等一批专著,得几千万字资料。经过潜心梳理,融入小说。如果书中没有穿帮,就幸赖于此了。

    历史小说要忠于史实;但一味采用旧说,等同别人嚼过的馍。作者小心求证,或于史籍的字里行间,挖掘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或换个视角,阐述前人未见之新意;或审示存疑,据理揭露真相,用小说推翻旧案。如此一来,便如凤凰涅槃,跳脱鲜活了。

    比如,以前有部豫剧《文帝杀舅》,吹捧汉文帝刘恒大义灭亲。依据《资治通鉴·汉纪》的记载:“(汉文帝)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其实,薄昭之显达、死难均不见于《史记·孝文本纪》。薄昭为何杀汉使者,汉文帝为何鼓励舅父自杀,都没有说明白。稍加分析会发现,文帝想杀有拥立大功的周勃,替儿子接班扫清道路。薄昭与周勃相厚,便请母亲出面搭救,薄太后斥责文帝,并把绩巾摔到他头上。文帝放过周勃,却必杀薄昭而后快。非但不是大义灭亲,反而显出心机与虚伪。

    对韩信的死,历来有不同看法。人们惋惜韩信,却又觉得他勾结陈稀谋反,罪有应得。作者经过考证,发现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用了曲笔,明面承认朝廷定的罪名,而用大量事实为他辩解,明白告诉后世:韩信是冤枉的。点破这层窗户纸,令人恍然大悟。

    “白登之围”,发生在高祖七年。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当时天降大雪,士兵被冻掉手指。七天七夜,无法突围。一向认为,采纳陈平之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以脱困。台湾学者逯耀东先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刘邦投降了匈奴。他在《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中,有严谨的考证。本书采纳此说,让人们看到真相。

    霍去病之死是个迷。他英年早逝,史书没有说明死因。后世多有揣测,有说是去匈奴作战,染上瘟疫的。也有的说,他爱上了胡人女子,为情人所害。作者认为,他是被家人所迫,自杀身亡,亦是外戚争权夺利。这里卖个关子,书中有详尽描写。

    汉匈战争是武帝朝的大事。对这场战争,过去大多从汉朝的视角表现。卫青、霍去病如何带领大军深入沙漠,取得伟大胜利,国人无不扬眉吐气。匈奴人怎么看呢?本书打破定式,从双方的角度来写。战争初期,汉朝是正义的,后来穷兵黩武,以至民不聊生,财政崩溃,人口损失近半。既写汉军胜利,也写暴行;既写汉军进攻,也写匈奴反击,包括派出间谍、诅军、挑拨“诬蛊之乱”等。其中“诅军”,即今天说的生化战争。这样写,似乎更为客观。

    此外,还写了刘邦唱《大风歌》,酒后吐真言,后悔屈杀韩信;吕雉“上巳节”被刺,最终死于狂犬病;中行说是华夏第一汉奸;景帝刘启修建陵墓,活埋过万余刑徒;“七国之乱”中,为何得剧孟“如得一敌国”;儒侠、墨侠是怎样传承的;景帝晚年,震惊国中的十三重臣被刺案,究竟是怎么回事;西域的“祆教”有何秘密;“中华门”行刺事件,究竟是武帝精神恍惚、看错了,还是实有其人?书中还再现了拔禊、樗蒲、斗鸡、斗虫、幻术、斗兽、蹴鞠等世俗风情。加上俚语、民谣的穿插点缀,称得上兴味盎然。

    古人云:“但务耕耘,莫问收获。”我写小说只是一次尝试,大家爱看,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学识有限,肯定有不足和遗憾,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谨识。

    2015年10月

    于北京上谷斋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