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食生 > 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1/1)

    我们这一代人就这样了吧!同数以亿计的同龄人争取资源,大到一张房产证,小到一个地铁位,我们不知疲累的忙碌忙碌。终究只是上一代人眼里的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眼里的那一代人。

    我是一个没有受过完整教育的人,祖辈世代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在他们的认知里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生活的希望。对此,他们深信不疑。在我读高二的时候,这个希望终于在温饱的斗争下动摇了。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投资一个走向不太好的苗子是不明智的,他们没有多余的财力浪费在一个看不到前途的人身上。于是,我离开了校园。

    以至于后来别人问到我的学历,潜意识里埋着自卑,表明十分洒脱的回答是初中,私底下还是会感到自卑。毕竟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穷物质不算什么可怕的是穷文化。所以教育在我心里是占据了很重要的比例,虽然每次考试的时候关心的只是分数的多少,能不能升学,进没进优等生的行列,而不是自己学到的东西是多少,有什么用?穷人家的孩子总是用“人穷志不穷”这句话老激励自己,我觉得用来形容我实在是不大恰当。小时候志向还挺远大:做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成功的商人。后来随着年纪的长大,身上责任的增加,这些远大的志向慢慢的由作家变成了一套房丶一部车,越来越容易满足了。尽管如此,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应该的,出生的关系,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已经决定了我这一代人能有的成就。生活的好与坏已经不重要了,教育什么的已经离我太远了。我们这一代人就这样了吧!同数以亿计的同龄人争取资源,大到一张房产证,小到一个地铁位,我们不知疲累的忙碌忙碌。终究只是上一代人眼里的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眼里的那一代人。

    可随着家里的小生命出生,我对教育的问题终于又再一次重视起来了。小十八岁的他是我隔了一代人的弟弟,我是他隔了两代人的哥哥。等他到了我这个年纪,我早已邻近不惑。

    二十年前的教育和十年前的教育不一样,十年前的教育又与现在的教育相差甚远,那未来中国式的教育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但想起我那些当初拼死累活只为了上个好学校的同学们,他们的生活也没有多幸福,面临着和我们同样的问题,车,房,婚姻,孩子,老人。

    和他们比,我是不幸的。我的不幸体现在面试时人事经理问的学历,见未来岳父岳母时问的大学读的什么专业。所幸的是,多次碰壁后会遇到一个看重能力而不是学历的上司,岳父岳母则看重的是人品和经济能力。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多了。

    幸运的是,我还拥有着独立的人格。尽管数学只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式,我买商品时也用不了那么复杂公式。英语只能说几句简单的常用语,见到外国友人还是能够借助高科技愉快的沟通。当然,这或许是我为自己的没文凭找的理由,但这并不能妨碍自由的生活。至少,我比好多同龄人们多了几年吃亏的经验。

    义务教育九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十六年学的东西有时候还没有实践中一年所学的多。因为我们始终要踏入社会的,书本里描述的和谐社会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没有人会因为你说一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给你一口饭吃,也没有人会因为你说你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就给你一份好的工作。学校只能给你技能,不能给你经验,充其量只是画好一个看起来香脆可口的饼激励着你前进。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毛病,不要奢求这个机构能直接决定你的一生。好的学校是有的,但那也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享受的资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部分的资源是固定的,不会再多了。

    似乎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一次文化的大破灭,而后则是文化的大回潮。从历史上看就很有意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罢黜百家,独尊法家,后汉又是独尊儒术,再后来佛家,道家这些带着极度宗教信仰的色彩的文化也被玩了个遍。为什么每个朝代的帝王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限令文化,那是因为这些文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点————统一人的思想。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将一盘散沙凝聚在一起。有了信仰才有文化,有了文化才有流派,有了流派才有的党派。中国也是一样,在哪十年之前尊崇的是前人的文化,在哪十年之间,打击批斗的也是前人留下来的东西,而在那十年之后这些东西又被再一次翻出来,翻录,简化,刻在课本上用来教育后人。这究竟是反省那十年的过错呢还是文化进化的一个必然,这不敢妄自断言。

    有人说,二十年前的应试教育所教育出来的是机器,麻木不仁,使得那一代人缺少本该有的灵性,灌输了太多关于党派的专业知识。可终究还是醒转了,自省了二十年的我们,现在比原来更好了吗?我看不见得。

    中国式教育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敢打保票。而作为公民的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抵制中国式教育,不是说外国的教育有多好,而是我们国家的国情面貌以及民俗决定了这一切。中国式教育在不断的犯错,也在不断的纠正错误。这个过程中,我们公民应该配合行动,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你少打两盘麻将少加一个班孩子的幸福指数或许就会上升一个百分点。

    就我而言,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它的动机。传统教育完全是出自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全民文化标准,大多都是组织上给的任务是及格率多少,毕业率多少,手底下的人想着怎么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孩子们从小明白的道理是必须要考好的中学,上名牌大学才有车有房,才能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特权。而不是你拥有的知识的作用是明智,是教化,是让人能活的更加的滋润的源泉。

    还有就是强制性,大多数人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这些因素可能来自父母,来自对未来的担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仓促选择决定自己一生的行业。高中分文理班吧,学校会让只读了一年的学生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而且是强制性,不选不行。好笑的是,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文科理科的真正区别在哪里,只能征求上一代人的意见,而上一代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孩子文科没钱途,理科有大发展。于是,多了好多后来转行写小说的理科生。

    再有就是,过多的灌输空想。大多书本上描述的词汇怕是编者自己也是不会相信,却偏偏要去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去相信。给他们一个美丽的童话,等到长大后,发现老师说的并不是全对,书上也写的大部分都不是真的。他们听到的和他们看到的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等同于横跨时空,恍如隔世。然后再接受社会的再教育,随后鄙视教育,痛骂教育。教育本身的行为是在将自己推向廉价的地步,更不提那些做教育的蛀虫,满脑子的票子和精虫上脑的猪哥样,中国式教育还有什么威信可言,思想品德的第一课所教的就是做人要诚实,表里如一。而国家教育恰好不巧做了典型的反面例子。

    青春小说,电影这几年十分热火,诗和远方也是成了一部分人的精神寄托。而这些东西实在是飘渺的如九天云烟,却偏偏大家就喜欢这一套,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过往不曾有过的,自己幻想脑补一番。假想自己的青春是浪漫的,青涩的。即使不是自己,也能看着那些作品望梅止渴。偶尔一件微小的共存,勾起记忆深处的残片回味一番,这是不是,之所以青春电影才收人追捧的原因呢?

    在都市里抗压太久,想要找一片宁静,回头一看,景色美丽的地方都被开发成人山人海的旅游区了,就连记忆深处的农家小院也成了人满为患的农家乐了。只得在心里,在脑中勾画一片远方,这个远方只能留于念想,存于远方。

    我只希望在我门身上经历过的事情不发生在下一代人身上,他们能够怀着自己可怜的梦一步步的走下去,而不是半路被夭折。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主义思想添砖添瓦。

    我们这一代人就这样了吧!同数以亿计的同龄人争取资源,大到一张房产证,小到一个地铁位,我们不知疲累的忙碌忙碌。终究只是上一代人眼里的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眼里的那一代人。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