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最后的大祭司 > 第九章 太极与无极

第九章 太极与无极(1/1)

    当初,伏良为他们讲解时,是这样给他们形容的。泥丸宫中所蕴涵的精神力就像是墨汁。是否能够构建法阵就要看这个人的意志力是否强大,如果足够强大,那么就可以控制和指挥自己的精神力。在构建法阵和符文时,自己的意志力就像是一支笔,要控制这支笔来指挥自己的精神力,让精神力构建法阵。

    伏良还告诉他们,当一个人的意志强大到一定的地步,这种意志力就会升华,转变成强大的念动力。念动力不光可以随意的指挥精神力,甚至可以操控现实中的物质。

    当然,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很少很少。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意志力极其强大,他们的意志可以转化成念动力。做到常人难以想象的隔空取物等超自然的能力。有人说,甚至可以根据念动力者为实验体,研究出永动机。

    当然,这是一种极其荒谬的说法,哪怕是一个人拥有念动力,也没有办法无限制的催动这种被列入第六感的超凡能力。

    况且,一旦发现有人拥有念动力。一定会被一些组织拉拢培养,只要具有念动力,成为术士几乎是必然的事。

    此刻陆九九努力的沟通着泥丸宫,分离出来了一团精神力。陆九九很显然是控制的十分吃力,甚至浑身出汗冒汗。按照在伏良那里所学的知识,他开始一点一点地控制这团精神力分开,由一生二,由二生四,由四变八。虚空中,隐隐约约的可以感觉到一点点无形的波动。此刻陆九九所构建的是最为简单的法阵,只有八个阵眼,哪怕是这样他也无比的吃力。

    由于法术和魔法的统一,构建法阵最初的这个点被称之为“无极点”。无极点的启发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对无极的理解。当最初的无极点开始分开时,初次分裂后的点则被称之为太极点。这些太极点最终都将成为法阵的阵眼。

    在伏良给他们的法阵书籍中记载,法阵的构成是无比复杂的。

    这要从最初的点开始。书中记载,要构建法阵,就需要了解最为原始的点,不存在空间维度的点,归一的点。点表示“一”也表示“无”,点表示“无”,也表示“有”和一切。书中讲述,只有对“无”和“有”的理解足够深刻,对“点”进行定义,才能真正的具备构建法阵,学习法术的资格。

    对于无的定义,不光是物质上的定义,最重要的是从哲学和宇宙的本质出发去思考和感悟,感悟世间的“道”。

    当时伏良是让他们去学习中国古代对“道”的理解,对“无”和“有”的理解,对“无极”和“太极”的理解。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能够对“道”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其中最为经典的无疑是有“万经之王”之称的《道德经》。道德经微言大义,一语万端乃是中华文明不朽的著作,中国道教发展的思想源泉。

    《道德经》中揭示了天道,地道,人道,宇宙万物发展之本源。《道德经》中对无的解释更是深奥得让人难以揣摩,却又能让人收获万千。要了解对无的定义,《道德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且不只是如此,道德经对法阵和魔法的学习也有着无与伦比的帮助和启迪。法术魔法本就是一个概念,只不过是体系不同有所区别。它们都是通过使用者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沟通而产生,对自然的感触越真切,对宇宙的本源越了解。那么在这一方面的造诣也就越深刻。《道德经》除了对无和有的定义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之外,更是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于天地自然调和共生。对于世间万物宇宙本质的了解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可以说,《道德经》就是一本关于无的书。它本身就是“无”。如果有一万个人去读道德经,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体会。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同,这就是它“无”的体现。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臭无味,无热无寒,无左无右,无前无後,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情无思,无善无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无徵兆,无端倪,至虚至空,故称“无”。此“无”本来无名,老子勉强把它称为“道”,无即是道。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它的实际是则是“有”,是宇宙中“有i”的惟一总门。“无”蕴含着阴阳两气,是阴阳两气的和。阴阳两气,一正一负,互相吸引,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合一可成有,合一可消无。因此,似有非有,似无非无,这种“无”是一种形式,是假无真有,假虚真实,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就和此刻陆九九控制的这团精神力一样,不是没有,而是物质的一种初始状态,最终可以衍生一切这就是为何构建法阵需要了解无。

    无名,天地之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後。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在道家思想中,“无”即是“道”是纯粹单一的物质,但却不是寻常能够见到的,而是虚无之体,是先天一气。这种“无”,说无却能衍生宇宙万物,说是“有”,却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道”就是这样一种无形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道的这些特征被称之为“虚无”、“自然”、“纯粹”、“素朴”、“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这些特征便可从天地万物和人身上体现出来。用到家的无极图来表示,便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限圆满,至善至美,至高无上的本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涵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道”。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道”用无极图可以表示,阴阳用太极图可以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吸引,相互凝聚,诞生自然万物。自然万物分阴为阳,阴阳立,则为太极—。因而,太极是相反的、对立的矛盾体。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的、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互补的。

    在老子的言论中,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是一对矛盾体,因而,由阴阳二气组成的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

    无极即“无”,太极即“有”。“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意思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於一本。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老子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可道,非常道。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在天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在地有东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间有飞动植、人间社会。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灭,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这些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是道的范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道”之名实为强名。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谓“天地之始”。

    当一个可以沟通泥丸宫的人对“点”有了定义。体会到了“无”和“有”的真谛,感受到了天地间的道。那么他才可以去顺利的构建法阵引动天地间虚无缥缈的力量。

    陆九九、陆英俊、陆七七三人当初虽然不能沟通泥丸宫,但是伏良还是让他们学着去理解、感悟。

    尤其是对于道的感悟,在他们从小被老爷子指导修习武道时就已经开始感悟天地间的道。所以,老爷子经常带他们深山,湖泊,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感受天地间的道。

    此刻,当陆九九开始构建法阵时,虽然有点困难,但是由于当年伏良的引导。也确成功的做到了前两步,构建无极点和阵眼太极点。当陆九九驱使着它们移向特定的位置时,仿佛变得更加困难。在所有的八个太极点被他移到特定的相对位置时。点与点之间忽然受到了什么神秘力量的牵引点与点之间出现一条光线互相连接起来。一个法阵构成,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可是维持了还不到一秒,仅仅是光芒一闪就溃散成虚无。

    但是,哪怕是一瞬间也足以让陆九九欣喜若狂。这代表着他能够成为学习人类禁忌学的术士。

    随后,陆英俊也尝试了一下。虽然没能构建成法阵,但是他同样凝聚出了无极点,并分散成数个太极点。

    不过这也同样象征着他能够沟通自己的泥丸宫,能够成为一名“术士”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