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获得高票房的国产片总体水平,虽然不好说烂片占多数,至少也不会说多少好话。
为什么这种现象看起来这么惹眼?
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总的盘子大了;
譬如说,2010年底的《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在当时绝对是现象级的,结果总票房多少?六亿多,不到七亿。
放在现在是个不错的成绩,但绝对谈不上垄断。
09年的阿凡达,在3d票价和几乎完全靠口碑垄断影市一个月的情况下,也才13亿多人民币的票房。
或许你会讲《泰囧》不过也才十二亿多——别忘了,这是在它只占了部分排片的情况下,同档期还有《十二生肖》票房超过八亿。
由于影院的增加、观众观影习惯的培养形成,现在整个市场扩大了。市场基数大,其他的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再看如今电影的营销;
现在国产商业片主流虽然质量未见得有多明显的提高,但营销却越来越专业,而且这种营销不只是产品完成后去“卖东西”,而是将项目完全工程化;
影片的制作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产品甚至都未见得是核心,很多时候就是瞅准一两个点,炒作话题开卖。
比如现在正热火的《小时代》,片子做成什么样一点都不重要,把四娘自身元素炒作好,就能抓住四娘粉这一个铁盘,
若顺便再把片中几个“偶像”相对较小的盘子拉一拉,光是粉丝、话题这个基数,就已经相当可观,而在这个基数的带动下,必然会拉动其他观众加入——这是个话题啊,你没看你就落伍了;
很多观众都以为做电影是拿一个好故事慢慢加工、成型再建组、强强联合?非也,如果不那么讲究,只要你能拉来相关的明星(无论演员、导演)、瞅准一个话题,把盘子凑到一起去,这就够了。
不过话说回来,能上院线的片子,往往不是最烂的,最烂的,估计你都没看到过。
富春还有上海电影节上放出的奇片神奇,都是拍摄完毕后压了一段时间才放出来的,还有些一日游,或者因为实在不能见人而连院线都没上。
虽然之前开席的时候,刘小丽考虑到各自的身份问题,强行分了档次,但在酒席开始后不久,大家也就随意的组合了;
孟轻舟前半段来的太猛,趁耗子他们闹酒的档口,丫丫和刘思思将他扶到隔壁包房休息;
“丫丫,他经常这么喝酒吗?”
“哪有,平时在家里最多喝两杯红酒的,我们都不许他喝白酒!”
刘思思伸手在额头抹了一把,一百多斤的汉子,确实有点沉;
“思思,你帮我盯着,我去厨房让人给他做个醒酒汤。”
“你快去吧,这有我,没问题!”
丫丫前脚刚走,老孟迷迷糊糊的就搂上了刘思思的肩膀:“茜茜,开心吗?”
要不是见他醉了,听到这话,思思真想啐老孟一口;
什么眼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