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午后,阳光和煦微风柔顺,连鼻腔中吸入的空气都带着一股子香甜味道,真挺适合睡觉的。
小舟随着河水起起伏伏,若不是有根绳子系着,恐怕早飘远了。
一个灰袍人侧卧在舟上,也跟着起起伏伏,一旁的线装经书展开着,偶尔春风吹拂书页,发出一些哗啦哗啦的响动。有飞鸟停落在那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光头上,不时好奇地叼啄几下,这人可能真睡得沉了,竟无半点反应。
这时,有脚步声传来惊飞了小鸟,两道身影出现在了岸边,一人身材瘦弱,着一身青衣,他颌下留着山羊胡,须发皆白,是位面目清癯的老者。
另一人则满脸络腮胡,虬须如针,长得高大威猛,做短衣打扮,腰侧那个大葫芦尤为显眼。
清癯老者将手中鱼竿甩动起来,“哒”一声轻响,鱼钩带着截芦苇落到水中,他随便找了块岩石坐下就不动了。
络腮胡大汉显然对钓鱼这项运动兴趣不大,靠在岸边大树上,取了葫芦一阵猛灌,几口之后才满足地打了个饱嗝。接着也盯着远处漂浮的芦苇看,竟也抱着葫芦不动了。
就这样,两个对着河面猛瞧,一个睡在船上,未有只言片语。
突然,清癯老者哈哈一笑,也不见怎么用力,那细细的鱼竿凌空一甩,就有条活蹦乱跳的肥鱼被甩到岸上,正是大汉的方向,那大汉也不慌,快速地出手夹住鱼鳃。
“今日可有口福了。”大汉掂量着手中还在挣扎的鱼:“最少有五斤,蒸了下酒正好。”
清癯老者已收起鱼竿站起,闻言也是捋须微笑。
“贫僧觉得还是红烧为好,鱼太大最难掌握火候,蒸不好可浪费了。”这时,一道声音传了过来,却见那躺着的僧人伸着懒腰坐起了身,正对他们笑着:“要品尝鳜鱼的独特风味,非红烧不可,烹饪时若有饴糖和熟猪油为佐料,滋味更佳。”
“没想到你这个小和尚竟然对烹饪这般了解。”大汉挑眉道:“要不要一起来喝几杯?”
僧人已经从船上走了下来,闻言忙摆手道:“杨施主说笑了,贫僧出家后可从未食过荤腥,酒戒更不敢犯了。”
“人活一世本就不易,何必自讨苦吃守那劳什子戒律?”姓杨的大汉撇撇嘴:“吃素有什么好的?哪有酒肉来得痛快?”
“春有野菜夏有瓜,雨后菌类赛鸡鸭,萝卜白菜有滋味,还有咸菜缸底抓。”僧人笑着回了几句。
“呦。”大汉也是一乐:“你这诗听起来可比什么‘独爱敬亭山’顺耳多了。”顿了顿,他冷笑道:“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是个守戒的,可如你这般懒散的和尚我还是头回见呐。”
僧人闻言一愣,摸了摸鼻子,却没有答话。
大汉见状眯起了眼睛,突然问道:“你云游到此已有几日,也不见你游览这山中古迹风景,只在这穷山沟猫着,怕是目的不简单吧?”如果先前那番话只是试探的话,这已是赤、裸裸的逼问了。
“这敬亭山的景致贫僧早看遍了,眼下只是走累了,歇息一阵而已。”僧人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忍不住嘀咕,你当贫僧愿意留在这里?好不容易穿来,回天禅寺找师父师兄不好吗?不错,这个僧人正是缘行。
而他说的也不是假话,在北宋的时空他可是在敬亭山正经待过一段时间,早将这山转个遍不说,最后还是在山上“化虹飞升”的呢,能不熟悉吗?
“你……”大汉还要再说什么,却被一旁的清癯老者瞪了回去。
老人转向缘行,淡然道:“明早记得到老夫那里练字。”
第七十三章 靳元正(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