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少年被这一喊,身子一抖,突然就从梦中惊醒了过来。
他用袖子擦了擦嘴角,抬头看了看面前的老汉和少女,瞳孔焦距收缩,像是想起了什么,立马站了起来,一边向二人拱手行礼,一边问道:
“两位可是周桐师伯和若楠师妹吗?”
周桐诧异的点了点头,好奇的问道:“正是在下,怎么,小兄弟你认识我?”
这老汉,正是那晚被锦衣卫所追赶的周桐,他自从那悬崖上逃脱之后,就一路乘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昨夜在这乐山附近的渡口,恰巧遇见了一位好友,故此特来寻他。
少年见周桐点头答应,不禁松了一口气。
“晚辈赵燕,家师早上出门前特意嘱咐了,让我在此等候二位,还请周师伯随我来吧。”
周桐闻言上下打量了一下赵燕,见他和自己的女儿差不多大,长得普普通通的并不出众,但一双大眼睛灵动异常,倒是给他增添了几分聪慧机敏。
再看他身上穿着的青布衣衫,腰上斜插着的碧绿竹笛,还有那布满厚茧的双手,就是一副平常农家子弟的打扮,应当不是自己仇家派来的,于是点头说道。
“那就有劳小兄弟了。”
赵燕听了这话,忙说道:“不敢,不敢,师伯您客气了。”
说完便开始在前方引路。
周桐父女跟着赵燕走了没一会,小姑娘若楠就闻到了丝丝缕缕的香气,沁人心脾。随着行走,这香气也越来越浓郁,她举目四顾,便发现自己等人已来到了一处茅舍前。
一颗高大的桂树挺立在那茅舍院中,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茂密的枝叶间满是淡黄色的小花,微风吹过,星星点点的花朵飘落下来,把一个普通的院子装点出了几分脱俗的意境。
桂花树下卧着一只皮毛稀疏的老黄狗,还有七八只小鸡正啄食着洒落的桂花,更是给院子增添了三分生趣。
赵燕将周桐父女引进屋后,请他俩上座,又从厨房里拿出了三副碗著,把事先蒸好的腊肉和炊饼端了上来。
这腊肉都是平日里村民们熏制的,特意赠予李非作为孩子们读书的束脩(通“修”,学费的意思)。
一般村中的村民猎到猎物后都舍不得吃,而是把新鲜的肉类经过花椒、盐巴和白酒的腌制,再用清香的柏树枝小火温熏,悬挂在房梁上,这样过了一段时日,等到特殊的日子时就可以享用了。
吃的时候把腊肉用清水洗净,切得薄薄的码在盘中,上笼蒸熟,闻起来是醇香扑鼻,看着就十分诱人。
“师伯您和师妹先坐一会,吃点早点,老师一会便回来了。”
周桐夹起片腊肉放入口中尝了尝,只觉得这肉咸淡适中,腊味浓郁,嚼起来也不像一般的腊肉那样干、柴,十分的美味。
这时赵燕又起身从后屋里端出了三碗豆花,几碟子泡菜。
周若楠早起赶路,肚子里正饿着,这时闻着这诱人的香气,就再也忍不住了。
她端起海碗,就看见雪白的豆花上面铺着红油油的辣子,堆着厚厚的一层咸菜、炸豌豆和油渣,还洒着碧绿的小葱。
尝上一口,炸过的豌豆和油渣咬起来咔擦作响,那酥脆的口感与豆花的细腻嫩滑交织在嘴中,味道麻辣鲜香,十分美味。
周若楠从未尝过这种美食,呼噜呼噜的便吃了个底朝天。她吃完抬头一看,就见到赵燕正望着自己。
赵燕见她看了过来,嘴角微扬,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
这一笑倒把若楠的小脸笑得微微一红,不过她瞬间又恢复如常,反而夸奖道:“我跟着爹爹闯荡江湖多年,还是第一次吃到这种做法的豆花,小哥哥你手艺可真好。”
“是吗?你喜欢吃就好,这做吃的我可是最拿手了,这咸豆花也就我这有,别的地方你可吃不到。”
赵燕见周若楠吃得欢喜,很是开心,于是又进里屋盛了一碗。
周桐一面吃着豆花,一面问道:“贤侄,你是这村里的人吗?什么时候拜师的?”
赵燕放下手中的碗筷,恭敬的答道:“是的,我祖籍就是在昌元(今重庆荣昌县),家父是前朝的翰林学士,当年蒙元南下,他因为抵御外族守城不降,为国尽忠了。后来母亲就带着我回到蜀中,在这村里定居了下来。三年前老师来到村里,开了这家私塾,因为怜我是忠臣之后,所以叫我拜在他老人家门下。”
周桐听了赵燕这番话,感其忠臣之后,如此身世,不禁唏嘘。
几人正说话间,忽然有一人从屋外走了进来,未见其人,就先闻其声。
“大哥你们怎么这么早就来了?还好我安排了燕儿去接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