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盛夏遗年 > 第一章 那山、那水、那故事

第一章 那山、那水、那故事(1/1)

    这是一个小故事,这里有个小山村。这个山村有个朴实的村名叫尉家磨。“尉”字来源是因为这个村庄的大多数人姓尉。至于“磨”字。据考究,该村以前有一个很大的石磨,本村及方圆的人们在那个时代都用它来磨面,像玉米、黄豆、豌豆、小麦等。现在这里已经看不到黄豆、豌豆及其他杂粮的种植了!变为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了,好在这种改变多多少少的影响了这一代人的世界观,使这一代人的视角不再局限于祖辈们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恶性循环中。他们开始尝试着改变,尝试着走出这种贫穷的困境。不过对与这个落后而又无知的小村落,这种进步总是有点浮夸,有点急躁。这个平凡的地方已经开始追逐现代都市那种快捷的生活方式,变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村庄东面和西面都是山,南北开阔,中间有河,从南到北汇入渭河。其实我更愿意称它为溪,因为我后来从书本看到大渡河、塔里木河,又亲眼见过黄河、乌江、赣江后总是觉得它缺乏了河的那种气势磅礴,也缺少了江的那种蜿蜒流长和大气凛然。不过却是这条河养育了这个村庄,养育着这群山里的人。它水色清可见底,我小时候最喜欢去河边玩,抓小蝌蚪、青蛙、鱼。也经常和伙伴们在河里游泳,这条可怜的河流只能漫过我们的膝盖,所以总是需要我们用石头、水草等从中间截断水流,让水积深足够让我们漂浮起来,对于那时候的我们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每次做完这些总是满头大汗。然后会钻进水里面,让清澈的水裹着汗味飘向远方。这样的”游泳池”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往往是可以保存很久的,但夏日的天气总是难以捉摸,谁也说不准下一刻会不会有倾盆大雨。下雨的时候还是很少去河畔的,因为大人说过以前发洪水,有大人被冲走过,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呢!因此大雨过后一切又恢复原样,好像从来都没发生过一样。以前的河边没什么植物,因为以前大家去田里走的是河床,赶着牛牵着骡子喊着驴,甚至会有几只不知谁家的狗在追着青蛙和觅食的山鸡,牛的叫声、骡子打响鼻的声音、驴子的嗷嗷的呼唤声、还有狗的狂吠声、加上青蛙扑通扑通入水声还有山鸡的惊慌失措声,好不热闹。现在养牲口的人少了,都用机器耕地。走的路也更加宽阔光明了。所以河滩上长满了各种水草,人走在里面总是多了些胆战心惊,生怕有条草蛇窜出来,狠狠的咬你一口,有时也会有几只山鸡扑腾一下从你身边飞起来,吓得你手脚发麻,四肢发软,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沿着河床一直向南行进,大约20公里左右,你会发现河已不是河,真正的变为溪流了!因为那里已经不再开阔了!前行的路全被群山阻挡,满眼望去尽是绿。而这条河正是由这些山间的小溪汇聚而成。外婆家就在这山里面,那时候没有大路,只有一条被踩出来的山间小径,所以去她家必须得翻山越岭,循着这些本来没有的路。小时候跟着爸妈穿过森林去过几次,至于路线早就模糊不清了,只记得全是绿,还有美丽的野花以及肥沃的大草滩。据说现在那些地方都被人承包了放牧,听这几年去过的人说,山间小路早就长满了杂草和灌木,肥沃的草滩不在那么绿了。倒是多了些山羊,悠闲的啃噬着哪些不再绿的草滩。现在的丛林里比以前多了野生动物,狼、野猪、鹿等。我是没见过,这几年在外,所以太多的变化我也没察觉。山鸡、野兔、松鼠这些小动物却是一直都有,它们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与天灾人祸做抗争,熬过了60、80年代的几次大灾祸,逃出了那个人吃人的年代。那些一座座山都有些怪异的名字,我不知道如何用汉字将其写出来,只是根据方言及老人们的口述大概的可以猜出几个,比如苟家沟、女儿石、马蹄峪等。至于具体的由来就不再过多追究了!因为这样一个小地方的传奇早就被历史的洪流冲刷的渣都不剩。山里物产丰富,有好多药材,以前总是可以见到在山里采药的人,背着箩筐,拿着锄头,穿着由于被露珠打湿而显得有些光鲜的破衣裳,戴着顶由麦秆编织的白草帽。穿梭在林间和云雾里,像是游荡在孤寂山间里的孤魂野鬼,亦或是飘舞在草尖或林畔的精灵。

    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又可怜的地方,居然也有些看似神秘却有点屡见不鲜的鬼神传说。这或许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推进剂吧!这些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甚至愚昧的传说到是极大的丰富我的童年。就是现在依旧有些观念陈腐的老人或两或三的在炎热的夏季蹲在河畔的白杨林里,对着一群懵懂无知的少年,挥动着干瘦如柴的手臂,眉飞色舞,撕扯着有些公鸭般的嗓音,快速而又不失准确的翻动着嘴唇,由于少牙,两嘴角泛着如死鱼般吐出的白沫,抖动着花白且稀少的胡须。讲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山间妙事和古怪离奇的神鬼之说。我当年也是听过这些故事的,其中记忆最为真切的要数神龙的传说和我们那里一个小镇的传说。至于这些故事的真假或发生的年代早就难以追究了!

    据说很久以前,我们那山里有条龙,这龙的形态倒是模糊不清,所以我就当成是我们华夏文明传承的那个图腾。说那条龙每天晚上都会来河边饮水。我们这边是南山,从渭河流向看我们南山在右岸,北山在左岸。所以北山和南山遥遥相望。传说中说那时的北山人每晚都能看到两盏很大的灯笼沿着山脊下来,来到流过我们村庄的小河旁。后来村里来了个道人,他说:“我们山里有条蛟蛇,每天它都来河畔饮水。应该在河畔筑堵墙,不能再让它过来,不然会贻祸村民的。这样村子里才会太平,并且会有好运气,可以出好几个官老爷的。”愚昧的村名在道人的唆使下在河边筑了堵墙。筑完墙的那夜,北山的人听到了一声声嘶吼声,这样持续了几晚,就再没听到过。这条龙是这个村子的守护神,至于这个恶毒的道人这样做的缘由也就不得而知了。这条龙由于喝不到水渴死了,最后眼泪化作半山腰的一潭泉水,幽泉呜鸣,涓涓而流,常年不息。以前路过的人总会在哪停下来,喝上几口。泉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若是炎热的夏季,我和放牛的伙伴们经常来这喝上几口,清凉的泉水总是能消解几丝炎炎夏日带给我们的暑意。

    至于永宁镇的传说,却有着几分真实。当然那些描神画鬼的语句就当是茶饭之后的嬉笑之词了!据记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西,有个叫四十铺的地方,至于“四十铺”的由来就不多赘述,这个四十铺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宁镇,其前身就是西汉末大洛门谷口的洛门聚。北宋时为繁荣的茶马互市博马场,属当时全国五大博马场之一。但在康熙五十七年一场大地震将这个商贸重地彻底掩埋。故事就是从这场灾难开始的。当然故事只是道听途说,不可考证。在地震的那天,镇上依旧繁华如初,青砖铺成的街道两旁店肆林立,所有的商铺在紧张的营业中。小贩嘶吼着叫卖着,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夕阳西下,薄薄的余晖挥洒在青青的街道上,映着红砖绿瓦,显得更加鲜艳了!远处的飞阁流丹,流光溢彩,拖着长长的倒影,即将埋没在山脊的阴影中。在街道旁,一对卖桃子和李子的爷孙也叫卖着,显得有些突兀。“桃李、‘逃离’、桃李、‘逃离’...!”其实他们是仙人,幻化为凡人来拯救这些世人的。黄昏将至,街上也变得冷清了许多。不知谁家的牲口躁动不安,发出阵阵低沉而又绝望的嘶鸣声,惹得邻家几只狗狂吠不止,惊得杨柳上的几只不知名的鸟儿逃向远方,穿过云端,随风飘下几丝羽毛。小孩看着熙熙攘攘的行人,问爷爷:“爷爷、爷爷!为啥有些人肩头上有亮着灯,有些人没有呢?”爷爷大惊,赶紧问到:“看看我们两的有没有啊?”这孩子看了看爷爷肩头、又侧着脸看了看自己的,说道:“我们的灯亮着。”爷爷长叹了一声,说道:“我们该走了,回家吧!”扔下两箩筐桃李,爷爷牵着孙子,走出了这个传奇的镇子,在暮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当夜,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北山南移,将这个辉煌的古镇彻底覆埋,掩殁三万多人。后来将集市西撤,现为磐安镇。“磐”即为稳若磐石之意。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