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仙侠小说 > 古侠记 > 我写《古侠记》

我写《古侠记》(1/2)

    我写《古侠记》

    最近,拙作《古侠记》(又名《大汉游侠传》)再版、上传了,全书四卷,共100万字。前后撰写17年。有关创作缘起、资料获取、本书特色等内容,已在《自序》中说明,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想说,我是如何学习写长篇小说的。

    有人问我:《古侠记》何以写得如此辛苦?

    困难,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我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要从头学起。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但是,我想试一试。

    最初几年进展不大,我灰心过。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受到两位古人的激励。一位是司马迁,他忍辱负重,用毕生精力,写成千古绝唱《太史公书》。另一位是曹雪芹,在贫病交加中,写成名著《红楼梦》。曹公“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走到哪里,便把书稿、笔墨带到哪里。一有好的词句,即随时改正,可谓书痴沥血。曹公曾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与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现在政治清明,环境安定,衣食不愁,又有电脑、互联网的帮助,只要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还是那句老话,谁又生下来,就是小说作家呢?

    写小说没有捷径,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文笔转变是道砍儿,我用的是笨办法。

    家父过世早,我从小家境贫寒,人亦愚钝。十八岁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先在北京交道口修理无线电,后调入管理机关,陆续在某区委、中直机关工作。长期的磨炼,使我有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出版、发表过百万字党建读物,以及科普小品等。但,能写政论文,不等于会写小说,尤其长篇小说。于是,我分两步走:先求“跨进门槛”,继而“登堂入室”。

    如何“入门”呢?办法是庖丁解牛,从简单处入手。

    第一,学会写“场面”。场面,是小说的基本单元;长篇小说不管有多长,都是由单个场面串起来的。

    第二,学会“描写”。小说,大致由三种文字形态组成,即:叙述、对话和描写。对有文字能力的人来说,写“叙述”、“对话”不难,简明扼要就行;难的是“描写”,要求从枯燥“官话”,转化为文学语言。我从这里找到了着力点,只要劲儿用对地方,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学会“构思”。写长篇,没有整体计划不行;当然,开始只能是个大概,打算写几卷,每卷写几章,时段如何安排等,是粗线条的。马上落笔的章节,则尽可能要具体细致,创作时还可发挥和修正。

    这种构思,我叫“远粗近细”。这样,可避免提笔无词,写不下去的问题。正如金圣叹所说:“看来作文,全要胸中先有缘故。若有缘故时,便随手所触,都成妙笔;若无缘故时,直是无动手处,便作得来,也是嚼蜡。”后来我体会,构思如同“合面”,多揉多省,做出的馒头才好吃。经过长期思索,逐渐捋顺,一点点磨合,做到细针密线,滴水不露。现在用电脑写稿,调整修改很方便。

    掌握了初步技能,还不能一定能写好。写作这潭水,很深。经过多年趟水,我总结了“包子理论”,即:写长篇小说,如同做包子。各位必定觉得新鲜。

    包子皮是情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相似性。吃包子,首先接触皮儿;看小说,也是先看情节。包子皮面要白,发酵适度,才好吃。情节好,才会看下去。

    而情节好,需要曲折,即常说的“传奇性”。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因为情节曲折,读者随着阅读深入,就会经历同样曲折的心理体验,而且越是曲折,越觉新奇惊讶、愀心悲欢,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正所谓:“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本书的情节,相当“曲折”。读者只需翻看各章题目,便见端倪,诡秘惊险是其特点,足以吊起读者的胃口。

    包子馅是人物。吃包子主要是吃馅;看小说,终究是记住人物。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把整部书看完了,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人物。比如看过《水浒》后,几年过去了,可能具体情节淡忘了,但是却记住了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形象。这就是皮与馅的关系。这告诉我们,写小说的重点是刻画人物。

    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诸如人物的绰号、外貌、特长、口音、心理、身世、行为、环境等。分别写出来不算难,难的是诸法协调,形成合力。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

    本书有个人物叫白龙,虽是次要人物,仍用心刻画。他出身于武林世家的书童,外貌清秀;粗识文墨,却一知半解,好拽文卖弄;流落街头,当叫化,有条好嗓子,会唱“莲花落”、“俚曲”,给富人唱喜歌、哭丧,故称“莲花浪子”。他同剧孟生死与共,有智谋,敢担当,结局悲惨。种种因素结合起来,就是个活脱脱的红柳庄“白三爷”。

    又如,写环境是为写人。如《红楼梦》写秦可卿的卧室。

    本书卷三第八章对“无忧酒肆”的描绘,实为写肆主周袁儿。书中写道:众人看时,酒楼果然造得极好。三檐滴水,雕梁绣柱,很是雄伟壮观。门前一根三丈高杆,上面的蓝布酒旗,漾在空中飘荡,上绣“无忧”两个大字。左右两根黑漆抱柱上,各有一行金字,上首是:“琵琶一抹四十弦”,下首是:“客来留饮不计钱”。客人进进出出的,互相招呼,好不热闹。”“四人进得门来,大堂飘散着淡淡酒香,未曾饮酒已令人微醺。窗明几净,坐席精致,三四十条几案,如棋格子似排开。客人或三五聚会,猜拳行令,或单人独饮,细细品味,已是坐无虚席了。七八个小二,一律干净衣衫,走马灯也似楼上楼下招呼客人。宋邑与伙计厮熟,打个“哈哈”,被小二领到三楼预定的雅间。里面纤尘不染,精编草席上,四张洁净几案。三面粉墙上面,悬挂名人字画。内中一副,乃前朝李斯的手迹:“白日樽中短,青山枕上高。”旁边还有副墨宝,写道:“冻枭残虿我不取,污我匣中青蛇鳞。”署名周袁儿,分明是位女子;却笔走龙蛇,挥洒豪放,颇有丈夫笔锋。一架百宝阁,摆着商鼎周彝、玉石珊瑚,古韵风雅,都是价值连城的好东西。郭解掘墓出身,见过不少珍宝,看了暗自称奇:看来店主性致高雅,胸中豪放,绝非寻常贩酒人。

    金圣叹曾说:写人要“用心”,即把作者的爱憎融合到人物身上,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精神个性,才能把他(她)的魂魄写出来。我在写司马迁、郭解等人遇难时,曾好几天心情沉重,吃睡不安,自然贯注笔端。

    要让“包子”好吃,面皮和肉馅是基础;但是,能增香提鲜,起“四两拨千斤”作用的,非“调料”莫属——葱、姜、蒜、胡椒粉、老抽、味精和盐等。小说的“调料”,则非“悬念”莫属。

    有时候,文笔还在其次,如果悬念设置的好,能让读者放不下。本书第一次出版后,有位高中学生拿到书后,一夜就看完了,正是“悬念”吸引了他。

    “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一是,“作者知道而读者不知道”。作者先写出结果,激发读者去了解前因,这种“悬念”最常用。二是,“读者知道而人物不知道”,这种“悬念”最让人揪心。希区柯克电影,有个炸弹的例子:首先凶手走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里,然后走了。接着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读者更为担心。三是,叙述故事时,故意中间隔断,插入另一件事,引起读者的惦记,

我写《古侠记》(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