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楼兰之死 > 第二节 不一样的刘彻

第二节 不一样的刘彻(1/1)

    一切都是设计,没有什么不能设计。

    ——皮尔·卡丹

    如同中国的地理一样,中国文化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大到天宇,小到凡尘,一切都已经有了圣人给出的解释,你只需按照传统的规矩行事,一切的改革、好奇与探险,都意味着胡闹、浪费与危险。但刘彻不同,他是一个反传统的人物,拥有世界上最宽广的视野,最澎湃的欲望,最敏锐的思维,最强硬的手腕。作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他要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世界,他要用自己的意志开拓疆域,他要让包括游牧民族在内的所有人匍匐在脚下,他要娶天下最美的女人——“倾城倾国”的李夫人,他要骑天下最好的骏马——发动大宛汗血马之战,他要把帝国版图扩张到极致——占有了河西还要持续西进,他要做父辈、祖辈们从未做过的事,他要做一个大写的人,成为比秦皇还要伟大的千古一帝。如果说他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与大月氏联手对抗匈奴的话,那么后来他在西域的征战和对丝路的保护,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与匈奴一争高下了,重要的因素还有:让汉走向世界,让世界知晓汉,让中外互通有无。难怪摩尼教典中说:“除了以他们的两只眼睛观察一切的中国人和仅以一只眼睛观察的希腊人之外,其他的所有民族都是瞎子。”

    大宛、楼兰和姑师被平定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巩固已有的战斗成果,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并在梦一样遥远的西域站稳脚跟?这是我们的问题,也是刘彻必须面对的难题。为此,刘彻仿照他的心中偶像秦始皇,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修筑西长城。

    其实,早在发动楼兰战役前,刘彻就未雨绸缪,于元封二年(前109),将长城烽燧(烽火台及旁边的营房)亭障(边塞的堡垒)从酒泉修到了玉门。太初三年(前102),刘彻又将长城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修到了祁连山下的玉门镇,与酒泉到玉门的长城构成了“T”字型。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二征大宛胜利后,西域各国纷纷遣使入贡,汉派往西域的使者日益频繁,为保证丝路畅通,刘彻又将长城从敦煌西部延伸到了盐泽,也就是沿着楼兰道,修筑了从玉门关到楼兰的西长城。因为当时的玉门关,是汉朝极西的一道大门,再向西便是白龙堆雅丹、龙城雅丹和荒旷的盐泽,需要经历300公里的艰难途程才能到达楼兰。如果没有顺畅的通道,如果不能步步为营,即便占领了楼兰,也是难以立足的。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建立一条牢固而顺畅的军事通道,尽管这要耗费巨大的代价并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与耐力,去度量手工时代的古人。既然皇帝不缺魄力,百姓就不缺智慧。既然秦代军民能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在崇山峻岭之上建起伟大的万里长城,那么,汉代军民在大漠戈壁修建烽燧,何难之有?

    据考证,这段西延的汉代长城,先是从玉门关,经罗布荒漠,修到了楼兰。在敦煌西北戈壁至罗布泊的长城沿线,分布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81座烽燧。在汉进驻轮台、渠犁屯田后,又将烽燧修筑到了使者校尉驻地轮台与都护府驻地龟兹,共修筑烽燧300座,基本实现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负责管理烽垒的,是郡太守之下的都尉,都尉之下设障尉、侯官、侯长、燧长。每一燧配备戍卒3至30人。

    当时,汉朝在玉门关设有玉门都尉,玉门都尉下辖玉门侯官和大煎都侯官;玉门侯官之下又设北部侯、玉门侯、虎猛侯;其中玉门侯下辖官燧、当谷燧、广新燧、显明燧;虎猛侯下辖虎猛燧、宜秋燧、勇敢燧、大福燧。大煎都侯官下也设有一个西部侯,西部侯下辖富昌燧、广武燧、步昌燧、凌胡燧、厌胡燧、广昌燧、大煎都燧。由于烽燧亭障相望,这样就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形成了一道“烽火通道”和“钢铁防线”。它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西域长城”或“极西长城”。因此有人说,丝绸之路这条文明的长河,是几代汉帝以一颗颗雄心串起来的,是无数将士用金甲旌旗、血肉之躯铺就的。

    刘彻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驻军与屯垦。

    说起屯垦,我们避不开那位最睿智也最倒霉的汉朝智囊晁错。为了对付匈奴的骚扰,晁错向汉文帝刘恒一股脑儿上了三道奏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奏疏说:“秦代,从中原来到边疆的士兵不服水土,运粮困难,出现了大量的减员。加上秦法严酷,耽误行期要判死罪,终于激起了陈胜起义,导致秦灭亡。匈奴骑兵来去无时无踪,如果我们采取轮番戍边的办法很难发挥作用。”于是,他建议:“一、招募内地百姓到边塞长期安家落户,先由政府供给衣食、住房、农具,耕地,直到能够自给为止;二、按军事组织编制移民并实行军事训练,平时耕种,战时出击;三、建筑防御工事,高筑城墙,深挖壕沟,并设滚木、蒺藜。”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

    这是一个既富有创意又稳妥严密的建议,令刘恒茅塞顿开。很快,刘恒便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从而开辟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

    而西域屯田,始自刘彻。在汉朝修筑了西长城,派驻了守城军队,开通了丝路之后,西域军队的军资与粮食如何解决?路经西域的汉使的后勤如何保障?一系列问题摆在刘彻面前,他想起了祖父刘恒的“屯田”之法。太初四年(前101),刘彻设置了使者校尉——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兼司屯田的官员,派田卒数百人来到渠犁、轮台屯田。

    渠犁、轮台屯田尽管规模不大,但其影响却大大出乎刘彻的预料:第一,解决了汉使的军粮,减轻了西域百姓的徭役负担,使汉朝赢得了西域国民的信赖;第二,开拓了大量洪荒之地,为西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三,传播了代田法、耦耕等汉地先进生产技术,为西域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技术平台。第四,以最小的成本维持了西域诸国的秩序,有效护卫了祖国的西部边陲。而且,轮台与渠犁、楼兰形成了三角支撑之势,随时准备对付从东部天山南下的匈奴军队。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